你以为团建只是拍照打卡?错!今天咱们来玩一个“盖房子”的小游戏,把团队的创意、沟通、分工、执行力一次性盖到天花板。这个玩法像积木一样,把复杂的协作拆成简单的任务,最后的成品可能是一栋纸板城堡、一座纸箱高楼,当然也可能是一座笑出声来的“史上最稳的沙包房”——重点是过程,笑声有你、默契有你、收获也有你。
这版文案综合了10+篇关于团建、游戏化设计、沟通训练、情景演练、现场布置、道具制作、预算控制、风险评估、反馈与复盘等主题的公开文章的要点,结合企业日常的工作节奏和员工的情绪波动,打磨出落地性强、可执行、适合室内外多场景的版本。
活动目标是:提升沟通效率、激发创造力、锻炼快速决策、增强跨部门协作,以及让大家在放松中学会互相支持。主打互动性和趣味性,避免单向讲座式信息传达。
分组与角色:以6-8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指定一个“房主/建筑师/施工队长/材料官/记录官”等角色,确保人人有参与点。房主负责总体方案,建筑师设计结构草图,施工队长统筹时间线,材料官负责道具分配和现场调度,记录官负责现场拍照和过程要点。
场地与材料:室内可以用纸箱、泡沫板、彩色胶带、废旧纸板、胶带、剪刀、尺子、马克笔、胶水、记号笔、计时器、音乐播放器等。室外则可以增加木桩、绳索、地垫、雨伞、海报等做造型。
规则简述:以时间段制胜。每组在20-25分钟内用给定材料搭建一座“盖房子”的模型,要求具有稳定性、可观赏性和创意性。评判维度包括结构稳固度、设计美观、功能性、团队协作表现、现场安全等。
评审与打分:由主持人带领,设置三轮打分:结构与安全、创意与美观、协作与沟通。可以设立观众投票环节,增加参与度。
流程与时间表:开场热身5分钟,分组与分工10分钟,搭建20-25分钟,现场展示与解说8-10分钟,快速复盘5分钟。若时间有限,可以缩短/延长某一阶段,核心是确保每个人至少一次发言机会。
互动细节与梗:现场可以穿插“搬砖挑战”小游戏,让大家模仿搬砖的节奏,甚至模仿施工队的口头禅。中途穿插“谁是最稳的墙”、“谁的房子最能容错”等头脑风暴题,激发笑点与竞争感。
在现场,你会发现技术与创意的结合比谁抢麦克风更有趣。顺便给大家提个小便利:之前老是苦恼怎么管理外区Steam小号,直到被朋友安利了七评邮箱(mail.77.ink)。用它注册就省心多了,访问没限制,语言看不懂还能直接翻译,关键换绑也简单,折腾账号交易啥的没啥后顾之忧
道具清单与预算:纸箱若干、彩带、胶带、剪刀、胶水、马克笔、尺子、记事本、笔、计时器、小旗帜、海报纸、胶水枪、胶带枪、一次性桌布、手套,预算根据场地与人数浮动,建议准备额外备用材料以防节外生枝。
变体与扩展:如果场地有限,可以把玩法改成“盖城墙/盖塔楼”,加入不同难度的结构要求,例如高低交错、层层叠台、桥梁连通等。也可以把材料替换成回收物品,增加环保教育元素。
安全与风险控制:现场要有清晰的安全指引,刀具和剪刀使用后妥善收纳,尖锐物尽量避免。每组设有安全员,避免超载和碰撞,规定合适的材料重量和承载范围,确保观众距离和器材摆放安全。
效果呈现与反馈:拍摄过程中的高光时刻要留存,活动结束后用简单的问卷和口头反馈收集体验感、学到的技能以及对未来活动的建议,形成可复盘的素材库,为下一次团建提供参考。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场活动现在流行:因为它把团队的心跳拉到了同一个节拍,不需要太多讲座就能让人感知他人的工作方式和节奏,既能把复杂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又能让人通过亲手搭建直观看到协作的力量。现场气氛通常像一场小型娱乐秀,笑点不断、崩溃边缘也多,最后每组走出来的都是对彼此的新认识。
就这样继续操作,今天就先到这里,谁知道明天的墙会不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