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卿,从赵国到齐国,再到楚国,他的学术生涯充满了起伏。他曾是儒学的重要代表,对各学派的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尽管在官场遭遇挫折,他的思想却在李斯等弟子中得以延续,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记。
齐国正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三次任学术领袖。齐国人有的诋毁荀卿,荀卿于是前往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废黜,就在兰陵安家。李斯曾是荀卿的学生,后来在秦国当了丞相。荀卿嫉恨昏乱世道的政治,国家被灭亡,君主遭乱离,接连不断,不遵循王政大道,而被神鬼所迷惑,迷信吉凶之兆。
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来自于勤奋,却因为游荡玩乐而荒废;品德的成就来自于思考,却因循随俗而败坏。当前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拔除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有一点长处的人都已经被录取,凭能治一种经书而出名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与其(一味地)希望了解万物是怎样产生,怎么比得上帮助万物,使它茁长呢 所以放弃人为的努力,而寄望于天,那就违反了万物的原理。 扩展资料: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孟子是战国时期驺人,曾拜子思为师。学成之后,游说诸侯。孟子的言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因此不能受到诸侯的重用。孟子就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经典著成《孟子》一书。在司马迁笔下,孟子“生于大自在者,无所牵挂,精于孔子之道,而又有其进也”,他遵守古代礼仪,有自己的主见 处事旷达,令人尊敬。
正直笃行。孟子周游列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针砭世事,在手握大权的国君面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而是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仁政为民。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学成后,一直在邹安心讲学。四十三岁时,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孟子第一次由邹到齐国临淄,才开始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