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而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六个部分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突出邓稼先的品格。
年,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正巧刚刚考上美国公费留学生的杨振宁在这里做临时教员, 于是杨振宁就成了杜致礼的数学老师。 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异的杜致礼在班里非常出挑,自然也引起了杨振宁的注意。 但此时的杨振宁,对杜致礼也仅仅是一位老师单纯地对好学生的喜欢。
年,35岁的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这个男人的光辉时刻,而杜致礼也并没有因为照顾杨振宁变成上不了台面的黄脸婆,她依然美丽。在颁奖仪式中,杜致礼翩翩而起,用最地道的英语和瑞典国王友好交流,让许许多多宾客都对她赞许有加。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主要运用了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对比,突出了邓稼先性格忠厚平实。《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主要运用了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以小标题叙事、对比烘托、环境映衬、侧面衬托等写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出邓稼先。课文第三部分,重点写的是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是以与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1、年春,杨振宁申请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去做博士后研究,因泡利和朝永振一郎要到那里,那里还有一批在重整化领域中很活跃的年轻的理论工作者。当这个所的所长奥本海默接受了杨振宁的申请之后,费米劝告他在那里不要超过一年,因为那里的物理太抽象了。
2、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杨振宁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
3、、杨振宁 杨振宁考入联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40年9月30日,日机又来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角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 万幸的是,家人此时都躲进了防空洞。
4、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4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