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不懈保持良好的心态人到中年,会发现周边有很多的同年龄人陆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总体目标,进而前程远大、吃穿不愁,因而就会感觉心里不平衡,逐渐埋怨老天爷对自身的不公平,整天的自暴自弃,逐渐自甘堕落。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由于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天命;60岁——花甲;70岁——古稀;80岁——杖朝;80~90岁——耄耋;90岁——鲐背;100岁——期颐。
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宿建德江》这首诗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宿建德江》作于公元730年,是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时所作,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作者在漫游吴越之时,将船停靠在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便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思。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孟浩然在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时候,离开家乡去往洛阳的途中,在吴越之地游玩,来排解仕途不顺的悲愤之情。孟浩然是襄阳人,在早期的时候,他有入仕之心,奈何仕途坎坷,他倍感失望与痛苦,于是他就归隐山林,再没有进入官场。
《宿建德江》这首诗是在当时的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后,被迫选择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游历吴越时写下的。借此诗来排解前程无望,不得志向的悲哀之情。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当盛唐时期,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唐朝诗人杜甫在七言古诗《忆昔二首·其二》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记得《20 30 40》中,Lily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40岁,她最终摆脱了内心的害怕、孤单、伤心,找到了40岁女人的活法。男人四十岁,比女人要轻松了许多,虽然有疑惑,但是有出路。四十岁的活法,无论岁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个问题。也许,不惑之年,修炼的就是疑惑的解决之法。
表示年龄的词语,如:不惑之年(40岁)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四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四十岁以前,人生风风火火,努力奋斗,四十岁以后,功名利禄皆可抛,生活的重心应该慢慢转向家庭。
但是同样处于四十岁这样的不惑之年,男人总是应该会有自己的疑惑和感慨,而这或许也正是张学友之所以能够将片中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