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伯特·奥本海默(核弹之父)(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爱德华·特勒(1908年—2003年),“氢弹之父”。
电影《奥本海默》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奥本海默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奥本海默》的结尾非常有趣,爱因斯坦的出现,两位当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进行了历史性的对话。爱因斯坦说,这个国家不能接纳你,你应该选择离开。但奥本海默爱他的国家,并没有一走了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奥本海默》的结局揭示了人类的永恒遗产。《奥本海默》结局是当奥本海默独自站在那里,他的创作彻底地摧毁了世界的最后一个愿景,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绝对恐怖并没有因为他大声说出来而缓和。对于成千上万的死者和更多可能在瞬间死去的人来说,他空洞的承认来得太晚了。
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中,奥本海默的结局是失败了。奥本海默和他的同事们天真地说,这种武器可以结束未来所有的战争。在试图制造这种武器的早期,他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它实际上可能摧毁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电影《奥本海默》的结局揭示了人类的永恒遗产。奥本海默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评论以及随后对核灾难的幻想,表达的意思是,尽管他们可能并未在科学上创造出如此灾难性的连锁反应,但炸弹创造的政治后果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相信他们已经开始了通向核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不可避免之旅。
电影的结尾,镜头从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中穿过,逐渐拉近到一个远处的城市。这种镜头语言的使用,传达了一种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反思,深化了电影的主题。电影中最有深意的镜头 电影中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镜头就是奥本海默在广岛和长崎被轰炸后,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发表胜利演说的场景。
奥本海默最后因喉癌去世了。1965年,奥本海默患了肝炎,身体不佳。他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死于喉癌,许多科学家参加他的葬礼,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火化,骨灰撒到维尔京群岛。奥本海默是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是冷战年代美国恐共病和陷害狂潮下的牺牲品。
是尤利乌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43年奥本海默创建了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并担任主任(Director) ;1945年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二战后,奥本海默曾短暂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来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并担任所长(1947年-1966年)。
罗伯特——奥本海默 1904——1967)是著名的犹太裔美国物理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作为“原子弹之父”已被加载史册。 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于纽约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家庭,1925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后,曾到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格廷根大学深造。
在劳伦斯、康普顿等人的推荐下,格罗夫斯决定任命奥本海默为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最高实验室主任,承担起主持原子弹设计的艰巨使命。那时,他只有39岁。事实证明,格罗夫斯的这一重要决策为研发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曼哈顿计划的规模和难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立,集中了当时许多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