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在担任校长期间,致力于提升学校水平,坚持聘请一流的教师,包括陈寅恪、郑振铎等大师。他支持学生参与爱国行动,如1920年全国学联罢课时,燕京大学师生响应并补课。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领导学生抗议日本侵略,甚至在被拘禁期间,仍关注国家大事,坚守教育理念。
燕京大学历史上的6位校长分别是:司徒雷登:1920年-1945年,后长期担任校务长。吴雷川:1929年-1934年为代理校长。陆志韦:1934年-1941年为代理校长。梅贻宝:1942年-1945年为代理校长。陆志韦:1945年-1949年为代理校长。翁独健:1949年-1952年为代理校长。
燕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任校长们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从1920年司徒雷登担任首任校长并长期担任校务长开始,直至1952年的院系调整,共经历了多位代理校长和正式校长的接力。
一九一九年,司徒雷登就任燕京大学校长。当时,燕大实行男女分校制度:男校在崇文门内盔甲厂,女校在灯市口同福夹道。担心狭窄的校舍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司徒雷登决定另寻校址。
司徒雷登没有当过北大校长!可以去查北大历任校长!北京大学是清政府官办大学,1912年前叫京师大学堂,以后叫北京大学。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创始人,1952年被拆了,并入多个大学,校舍被北大接收。
自1928年,梅贻宝校长受聘于燕京大学,他在大学教育领域耕耘了整整五十年。最初的二十年在燕京大学,而后三十年则在海外的大学担任教职。他的学术生涯中,曾著有《大学教育五十年》这一著作,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
1、作为一个生在中国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美国人,司徒雷登把燕京大学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同时把它看成是中国事业的一部分,认同这所大学是“中国人的大学”,而他创建这样的一所新大学,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
2、燕京大学,这座历史底蕴深厚、学术氛围浓郁的高等学府,承载了无数学者的梦想与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司徒雷登的贡献。作为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创始人,司徒雷登不仅一手打造了燕京大学,更使其成为了名震中外的教育重镇。1919年,司徒雷登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教育事业上的光辉历程。
3、图为1931年,燕京大学女生在博伊德体育馆上体育课。地点确定后,司徒雷登邀请了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亨利基拉姆墨菲设计校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燕园。1926年夏,燕京大学各系正式迁入新校区。司徒雷登曾自豪地宣称,所有的游客都称赞焰_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4、因为他的妻子艾琳就葬在中国。1962年九月十六日的时候,我们一位美国的“老朋友”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突发心脏病而去世,终年86岁。在他的遗嘱中,他曾要求到,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火化之后葬在中国燕京大学,因为他的妻子艾琳就葬在那里。
5、司徒雷登,民国名校燕京大学首任校长,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最终葬于中国。他的故事,是民国教育的缩影,也是抗日救亡的见证。他的一生,与中国紧密相连。从杭州天水堂教会的创办,到燕京大学的建立,再到晚年在美国的困苦与离别,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他用生命诠释了“生斯长斯,吾爱吾护”的深情。
1、司徒雷登,民国名校燕京大学首任校长,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最终葬于中国。他的故事,是民国教育的缩影,也是抗日救亡的见证。他的一生,与中国紧密相连。从杭州天水堂教会的创办,到燕京大学的建立,再到晚年在美国的困苦与离别,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他用生命诠释了“生斯长斯,吾爱吾护”的深情。
2、这位燕大首任校长,为中国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殚精竭虑,结果燕大英才辈出,燕大在他哺育下成为近代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这位燕大校长,在日本侵华期间曾掩护师生逃离日占区,因此被日军关进集中营近四年。
3、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 年,司徒雷登逝世,傅泾波1973 和1984 年两次访问北京,均向有关当局提出将司徒雷登骨灰回葬燕园之事。1986 年6 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去信同意司徒雷登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名义安葬于临湖轩。
4、可以说,司徒雷登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情缘,甚至,死后都要按照他的遗愿:把自己安葬在杭州文星苑。墓碑上影印着他的半身照片,在墓碑上写着他的简历: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其实,司徒雷登与杭州结缘,要追溯到1869年。当时,杭州一带是中国江南地区基督教的布道中心。
5、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病故。2008年,在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燕京大学老校友们和杭州市民的注视下,阔别中国60年的司徒雷登之魂,再度回到了中国杭州。11月17日,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曾为创办燕京大学奔走呼号,在中美两国间四方募捐筹集办学经费,终于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大学。当年司徒雷登在北京西效为燕京大学选址,并聘请了美国设计师墨菲设计了美轮美奂的燕京大学校园。
2、燕京大学,这座历史底蕴深厚、学术氛围浓郁的高等学府,承载了无数学者的梦想与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司徒雷登的贡献。作为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创始人,司徒雷登不仅一手打造了燕京大学,更使其成为了名震中外的教育重镇。1919年,司徒雷登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教育事业上的光辉历程。
3、不是北大创始人,是燕京大学创始人。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
1、“别了,司徒雷登”是毛主席(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解放战争中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名字,意思就是拜拜了, 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是由毛泽东于1949年8月即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解放战争中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在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
2、司徒雷登,一位在华出生、成长的美国人,以其在中国的贡献及对燕京大学的巨大影响,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从小在中国长大,跟随母亲学习中文、英文及其他知识,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根基深厚。1904年,司徒雷登返回中国,学习汉语,并跟随父亲传教。
3、“再见司徒雷登”的意思表面是告别一个名字叫司徒雷登的人,实际上是对美帝国主义的控诉和批判。司徒雷登是美国驻中国大使,代表国民党以及反动势力。这篇标题为“再见司徒雷登”的文章抨击了当时美国的“白皮书”和美国政府扶持支持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