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春,杨振宁申请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去做博士后研究,因泡利和朝永振一郎要到那里,那里还有一批在重整化领域中很活跃的年轻的理论工作者。当这个所的所长奥本海默接受了杨振宁的申请之后,费米劝告他在那里不要超过一年,因为那里的物理太抽象了。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杨振宁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杨振宁:跨世纪物理学巨匠,对粒子物理学等领域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积极支持中国科教事业。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用坚韧不拔的努力书写了脱贫与家庭责任的感人故事,堪称“半个天”的支柱。苏炳添:中国短跑新星,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运动员,激励着运动精神。
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系其学生!第一任杜致礼,系杜聿明的长女,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杨振宁是杜的数学老师!杜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后来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曾跟爱因斯坦合照过一张照片。
杨振宁的导师分别是:西南联大本科导师吴大猷,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导师王竹溪,博士导师爱德华·泰勒。吴大猷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笔名洪道、学立,广东高要人,出生于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祖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今鼎湖区水坑村)。
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的三年级学生,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的三年级学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读物理系。
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二: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师生关系,杨振声曾是西南联大的校长,杨振宁是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东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 教授,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汉族,安徽省肥西县人。
杨振宁先生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位后,1945年,杨振宁前往芝加哥大学读博,之后继续博士后的深造,留在了美国。与翁帆登记结婚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之后,加入中国国籍,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这一年十月,他的原配夫人杜致礼病逝。2004年,杨振宁开始在清华大学执教。
早年经历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留学海外的经历始于1945年,杨振宁凭借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在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与李政道开始了他们的合作。
年,杨武之在晚年任教的复旦大学去世。杨振宁回忆父亲时谈到自己的父亲临终前仍挂念自己的国籍问题。2017年,95岁高龄的杨振宁将中国国籍恢复。可以说,从数学学习,到中国诗赋,以及家国情怀,杨振宁的一生都深受父亲杨武之影响。诺奖团队 1945年,杨振宁到芝加哥开始攻读他的博士学位。
个人经历: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