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约3倍太阳质量的极限是中子星与黑洞的界限,叫做奥本海默极限,奥本海默极限是稳定中子星的质量上限。
1、黑洞半径 的史瓦西公式 R=2Gm/cc 中,G 是万有引力常数,并非你写的重力加速度 g 。用重力加速度的量纲代入,的确是你说的这样。但是请用万有引力量纲代入。
2、把这个值代入上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哈勃体积的史瓦西半径约为4810^26 m。估计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数字。我们不妨把它转换成另一个——光年的长度单位。一光年是光在真空中直线传播一年的距离,即94607304725800000米。经过简单换算,可以得出4810^26米约为156亿光年。史瓦西半径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3、比如,大家生活的地球这颗星球,它的史瓦西半径大约只有9毫米,而太阳的史瓦西半径则为3000米左右,而这一切都是由黑洞本身的结构和特性所决定。65亿个太阳质量,毫无疑问,M87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类型,与其说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质量可以浓缩到奇点,不如说是对黑洞本身并不了解。
4、这个黑洞的视界可以通过史瓦西半径公式Rs=2GM/C求得,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大小为67x10^-11牛·米/千克,M这里为宇宙总质量,C为光速,可求得Rs=1570亿光年。
不旋转不带电荷的黑洞。它的时空结构于1916年由史瓦西求出称施瓦西黑洞。不旋转带电黑洞,称r-n黑洞。时空结构于1916-1918年由reissner(赖斯纳)和nordstrom(纳自敦)求出。旋转不带电黑洞,称克尔黑洞。时空结构由克尔于1963年求出。一般黑洞,称克尔-纽曼黑洞。
霍金主要的黑洞预言是“霍金辐射”。在“真空”的宇宙中,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会在瞬间凭空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然后瞬间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在黑洞视界之外也不例外。霍金推想,如果在黑洞外产生的虚粒子对,其中一个被吸引进去,而另一个逃逸的情况。
国内最先进的观测设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是中国天眼,全名叫「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这是根据英文全称 the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首字母简称来的。fast的最新发现是六科脉冲星,而根据黑洞理论,脉冲星进一步塌缩会形成黑洞。
霍金的主要预言之一是“霍金辐射”。 他提出,在“真实宇宙”中,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瞬间会凭空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然后瞬间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 霍金推测,在黑洞视界之外,如果这对虚粒子中的一个被吸引进入黑洞,而另一个逃逸,那么逃逸的粒子将获得能量,并可以逃逸到无限远。
1、电子、中子、质子、夸克等能形成物质实体的粒子都是费米子,因此每一种费米子之间都存在着简并压,而且一级比一级更厉害。
2、个人理解,中子星应是冷界面小态势高界值形成的高负压差的高速反应体,超过能量场值点界值面质能转换而独具一格,形成超高速.高光电磁.密度温压的小个核心体。中子星也叫作脉冲星,是由无数个中子组成的。并不是一个巨大的中子,中子和中子之间是有距离的,它是由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而形成的。
3、的确是真的!一汤勺(脉冲星)中子星物质,就比整个珠穆朗玛峰还重;如果把地球压缩成典型的中子星物质,那么地球直径也就50米左右。
4、由于在中子星上,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非常小,而电子云占据的空间相对较大,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因而极高。 因此,中子星上每立方厘米的物质重量极大,可以达到数亿吨。虽然确切的数值可能有所差异,但中子星上的物质密度确实非常高,十亿吨的说法在科学上是有依据的。
5、并和质子结合成了中子,此时物质完全由中子组成。这叫中子态,这是不同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另外一种物态。因为原子核和整个原子的大小相比很小,核外电子轨道占据的空间比较大,所以中子态的物质密度很大,因此中子星上一立方厘米的物质重几亿吨绝对有的,十亿吨不好说应该差不多吧。
6、原来原子里除了几千亿分之一的原子核外几乎全是空的,现在全部充斥着中子。所以,其密度才会变得如此可怕。而事实上,原子核的密度,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根据目前的结果,如果1m3的体积如装满原子核,其质量将达到10的十四次方吨,即1百万亿吨。这就能够理解中子星质量为什么这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