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好……”。
有史以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是一个试验装置,漫不经心地给这个装置起了个绰号。1945年7月中旬,美国科学家用卡车将这台重达5吨的机械装置从位于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秘密实验室运往新墨西哥州南部沙漠中一个被科学家称为三位一体的地方,这片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旅”。
1、《奥本海默》影片评价 影片所探讨的主题和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影片呈现了科学、道德和政治之间的微妙平衡,引发了关于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影片中的每个情节都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人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总体来说,《奥本海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传记剧情片。
2、奥本海默在年轻时就被塑造成对理论物理造诣极高之人,他闭上眼,眼中都是璀璨星空和量子微观世界。电影也几乎不讨论他的政治倾向,因此所有和美共交集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3、《奥本海默》影片评价:《奥本海默》的情节重心并不是奥本海默领衔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而是展现原子弹爆炸之后,给奥本海默带来的道德焦虑和政治迫害。因此,“制造原子弹”在影片中成为希区柯克意义上的麦格芬,大部分故事由它引发,但影片没有对它作过度渲染,更没有细细铺陈。
4、《奥本海默》豆瓣8评分。《奥本海默》在内地上映,IMDB评分6,豆瓣评分8,Metascore专业影评人评分8,烂番茄新鲜度93%,爆米花指数91。共有超12万人打分,其中高达59%的观众给出5星满分,38%的观众给出4星。成绩喜人,可以说是票房口碑双丰收了。可谓叫好又叫座。
5、该片在豆瓣评分高达9分,不过观众的评价呈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台词过多,动作场面少,3小时时长看得人昏昏欲睡;也有人认为,片中每一句台词都饱含深意,每一个画面都精美绝伦,演员表演更是精彩无比。
6、截止到2023年8月26日,电影《奥本海默》豆瓣评分为6分。《奥本海默》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二战题材传记电影,由基里安·墨菲主演,于2023年7月21日在北美上映,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60亿年。太阳还有50-60亿年的寿命。太阳是一颗黄矮星,黄矮星的寿命大致为100亿年,太阳大约47亿岁,因此50-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便会全部消耗尽,开始坍塌、毁灭。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球体。
太阳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发光发热了约50亿年,正置中年,还有大约50亿年的寿命。太阳消失后,地球仍然存在。再过大约50亿年,太阳外层气体会膨胀后消散在宇宙中,成为一颗白矮星。那时的地球已经经过了太阳高温气体的洗礼,没有了水,没有了生命,表面也面目全非。
亿年。据估算,太阳的寿命大约只剩下50亿年了,50亿年后,它可能会膨胀成红巨星,扩大后的体积足以吞噬地球。
大约50亿年后,地球应该毁灭于星体碰撞或太阳生命周期的吞噬。那时会伴有爆炸发生,太阳还有约50亿年寿命,外来因素首先是太阳,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能够在右地球命运的星球。也就是说,地球上一切能源、动力都来自太阳,太阳一旦有三长两短,势必殃及地球。
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推算,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目前太阳大约47亿岁。太阳在其主序的演化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每秒中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
此外,黑洞并不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银河系乃至宇宙中到处穿梭,这使我们太阳系遇到黑洞的几率大大降低。
首先,被黑洞撕裂的天体,在旋转进入吸积盘时会发出辐射,导致其周围区域在强弧光下像羽毛一样“发光”。 第二,如果被地球人发现,黑洞对周围空间的扭曲也可能使其被探测到。这种引力透镜是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天文学家在星系、黑洞和太阳等大天体附近观测到这种引力透镜。
太阳系由八颗行星、数百颗卫星、数十万颗小行星和围绕太阳的数十亿颗彗星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只有一个结果,毁灭。如果这个大质量黑洞瞄定了我们的太阳系,我们就没有出路了。事实上,它甚至可以在进入太阳系之前就开始伤害我们。
但这还是一个理论,中子太轻,极容易被周围的随便什么物质吸收,空气和水,都可以轻易在它们撞击原子核之前捕获它们。同事和朋友加入进来,其中有利奥·西拉德,他建议用碳使中子的运行速度变慢,他们一起想到了一种设计,把纯石墨(天然碳)和铀分层堆放起来,高纯度的石墨可以预防中子逃逸。
不对。改写历史走向是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改写历史走向不对。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历史确实可以编,但那会是什么呢?中国的例子不方便说,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就是很好的参照。 最近的谈资是《水浒》,它写的是一个环境,嫁接进去一些民间的传说,把它当历史书读是不行的,但是不妨碍它被中央媒体甚至外国媒体改编。你要是有这个“志向”,那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历史发生了就很难改变,不是谁改了就是事实,不过,这样的国家,还是存在的,比如日本,恶意修改历史,否认侵华的事实,否认南京大屠杀,这都是不尊重历史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