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我们要理解“同生共死”这个概念。在结拜时发出的誓言,是当时情境下的情感表达,充满了兄弟情谊。这种誓言类似于现代婚礼上的承诺,尽管美好,但并不总是能够实现。 刘关张三人的深厚友情是无疑的,但如果因为兄弟的去世就选择自尽,这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关汉卿《单刀会》中,简化为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也成为结拜兄弟誓词中的必有之言。后人用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这个典故表达同生共死的意愿和深情。
在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只是在元代罗贯中的演义里面提到了这句话。但其实在真正历史上,并没有刘关张他们真正结拜的证据,也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的刘关张三兄弟在真正历史上可能并没有结义。在《三国志》中描述他们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同生共死的誓言典故来自“桃园三结义”这个有名的故事,而刘关张三兄弟也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情做到了极致,这也成为了后世结拜的时候的誓言之词,也可以说是必有之词。当然所谓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并不是说兄弟去世了,就跟着去死。
出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译文:在桃园中,准备好乌牛、白马等祭礼用的物品,三人点香拜头再说誓言:“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虽然不同姓,但既然结为兄弟,就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
誓词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关汉卿《单刀会》中,简化为“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也成为结拜兄弟誓词中的必有之言。后人用“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这个典故表达同生共死的意愿和深情。
出自《诗经》中的《王风-大车》里有一句话:“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其中“谷”就是生的意思。即为生不能为夫妻,死后也要合葬在一起。
同生共死的誓言典故来自“桃园三结义”这个有名的故事,而刘关张三兄弟也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情做到了极致,这也成为了后世结拜的时候的誓言之词,也可以说是必有之词。当然所谓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并不是说兄弟去世了,就跟着去死。
1、假设世界上有70亿人,存活时间介于0~75年(1~27375天)之间,那么找到所有出生在同一天的人有70亿/27375=255707人,假设这些人在1~27375天间都有可能死去,那么同一天死去的人有255707/27375=34人。
2、就现在从软件以及专业的计算来看,关于2个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概率是在0.92%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如果真的可以遇到年月日出生时间都一样的人,那么就是很大的一个缘分,而且也是值得大家去珍惜的一个相遇。
3、所以你能够认识的同龄人大约在700~1000人左右。剩下的计算你大约就会算了吧。
因为这只是他们在结盟时候的誓言,就是表现出兄弟之间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意思就是我们出生的时间有先有后,而且互不认识,我们无法强求这些事情,但是我们现在因为志趣相同走到了一起,那么我们在结为兄弟之后,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理想的就是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这样后面离开的人才不会太伤心。
刘关张三人的深厚友情是无疑的,但如果因为兄弟的去世就选择自尽,这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人是情感动物,但同样需要理智的引导。刘备能够建立蜀国,说明他有超凡的才智和控制情感的能力。 关羽的死讯让刘备感到愤怒,他甚至发起了对东吴的夷陵之战,表面上是为关羽报仇。
你想太多了,那个年代他们身上背负的除了兄弟之义还有很多,当初的誓言其实更多只是表示心意,而非真要如此。
首先真正历史上,这三人并非结拜兄弟,《三国志》只是说他们三人表现得亲如兄弟而已,所以三人当然不会履行这种根本不存在的诺言。“桃林三结义”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杜撰的情节,写在小说里很好看,但是再怎么说小说里也不能杜撰三人真的同年同月同日死,否则蜀汉的情节就没法延续了。